黄金交易杠杆 千万级偷税大案背后的共性手段

发布日期:2025-07-04 22:46    点击次数:133

黄金交易杠杆 千万级偷税大案背后的共性手段

黄金交易杠杆

  3起隐匿未开票收入偷税案曝光——

  税务监管亮剑财会合规刻不容缓

  中国会计报记者罗莎

  近日,税务部门集中曝光3起隐匿未开票收入偷税典型案件,涉案企业通过个人账户收款、设置内外两套账等手段偷逃税款,最终受到处罚。这些案件严重损害国家税收安全和市场公平竞争环境,不仅暴露企业财税管理的重大漏洞,更折射出当前税收监管与企业合规意识之间的矛盾,再次向社会传递出依法纳税的严肃性、合规经营的重要性。

  千万级偷税大案背后的共性手段

  此次曝光的海南欧丽家实业有限公司及其分公司、重庆多笠原食品有限公司、怀化泰和物业服务有限公司3起案件,均涉及千万级税收违法金额。

  安徽省华光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世强在接受《中国会计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这三起案件的公布是当前加强税收监管、维护税收公平秩序、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。也是税务监管从“以票控税”向“以数治税”转型的典型印证,透露出的信号表明资金流已成为比发票更关键的税源监控依据,企业通过个人账户收款、两套账隐匿收入的行为,在银行—税务数据共享下已无处遁形。

  重庆祥永律师事务所税务律师张行坤告诉记者,从法律定义来看,偷税是指纳税人伪造、变造、隐匿、擅自销毁账簿、记账凭证,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、少列收入,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,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,从而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。这种行为侵蚀国家税收基础,破坏市场公平竞争,同时也容易造成社会失信风气的滋生。

  “从企业经营来讲,我国税收治理正从‘被动查处’转向‘主动防控’,税收要合规,内控要完善。”张行坤说,从消费者的角度,很多时候无意识地忽略发票的获取恰恰给某些不法商家带来偷税的“温床”,参与税收共治,全民普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。

  这些案件呈现出高度相似的违法特征,三策(重庆)税务师事务所研究院风险管理研究组认为,一是构建资金“体外循环”,利用个人账户接收企业经营收入,切断资金与企业公账的关联;二是实施“双面账本”策略,对外提供虚假财务数据以应付监管,对内保留真实经营记录用于内部核算。此类手段通过人为割裂业务流、资金流与发票流的对应关系,试图制造财务假象以逃避税务监管。

  对此,蔡世强也表示,偷税案件背后存在一些共性,一是违法手段高度一致,均通过个人账户收款、隐匿未开票收入、虚假申报。二是行业特征高度一致,这次案例中,虽涉及“实业”“食品”“物业”不同领域,但均直接面向消费端或个人客户,也就是面向C端的高频交易行业。这类交易中现金或第三方支付(转入个人账户)可能性更高,为隐匿收入提供便利。三是违法心理高度一致,三家企业背后反映出相似的侥幸心理和对违法成本、监管能力的严重误判,合规意识低,违法成本认知低。

  偷税行为破坏企业合规根基

  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看,隐匿未开票收入的行为直接违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。这种虚假数据不仅误导投资者与债权人决策,更使企业管理层无法获取真实经营信息,埋下重大决策风险。

  在税务合规层面,通过隐匿收入降低应纳税额,本质上是对国家税收权益的直接侵害,破坏税收公平原则。这种行为会引发“劣币驱逐良币”效应,造成市场竞争秩序的扭曲,挤压合法经营企业的生存空间。

  在张行坤看来,偷税行为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既可能面临刑事处罚等法律责任,又会降低企业纳税信用等级等社会信誉,也会因此给企业带来难以弥补的经济后果。

  “从经济后果来看,偷税行为一旦被查处,企业将面临大额罚款和滞纳金。这些直接的经济损失可能大幅减损企业的盈利能力,甚至导致严重亏损,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。而相关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,一旦因偷税被曝光,其声誉和市场形象将受到严重影响。”张行坤说,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,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和合作机会减少,进一步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,影响投资者决策。同时,还可能对相关的上下游企业造成连锁反应,尤其在拥有紧密合作关系的产业链中,一家企业的违规行为可能会导致整个链条的信任降低,最终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
  蔡世强告诉记者,从财务视角看,偷税行为对企业的影响绝非“节约成本”,而是埋下多重系统性风险,最终导致财务健康状况恶化甚至生存危机。

  一是显性经济损失,违法成本太高,海南欧丽家补缴1257万元税款,但总代价达2900万元。“滞纳金+罚款”组合利率远超市场融资成本,且偿付无弹性,很容易造成现金流危机。

  二是隐性经营风险,动摇管理根基。内外两套账导致报表失去决策参考价值,收入、成本、利润均为虚构,财务数据严重失真,管理层无法根据真实数据调整经营策略,银行会将偷税记录视为重大信用瑕疵,融资渠道受限,合作伙伴可能因税务风险重新评估合作关系,产生供应链信任危机。

  三是长期发展代价,企业价值贬损。偷税行为经曝光后,消费者可能发起抵制,投标资格可能取消,导致市场份额萎缩,品牌声誉毁灭,这是不可逆的,企业也将失去可能的成长机会。

  企业追求的应是税后利润最大化,而非应纳税额最小化。通过偷税降低税负,如同自残行为,代价是毁灭企业的生命力。合理合规优化税务成本,如用足优惠政策、调整交易结构等,才是可持续的财务策略。

  筑牢合法合规经营防线

  在张行坤看来,目前税务部门已经建立“以数治税”的监管体系,通过金税系统、电子底账等大数据手段发现偷税线索。在具体措施方面,税务部门通过强化资金流监控(将私户监管阈值从单日累计收款100万元下调至50万元)、深化纳税信用管理、推行“说理式执法”和“辅导自查”模式、开展行业专项治理、政策优化(2025年7月1日将实施的《纳税缴费信用管理办法》)、加强跨部门协同等措施加强对企业的监管。

  对此,蔡世强也有同感,他说:“税务部门在精准实施税务监管方面,积极应用信息化手段,实现从‘以票管税’向‘以数治税’转变。”

  蔡世强进一步表示,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,对企业的纳税数据进行分析,发现潜在的隐匿收入行为对隐瞒收入、虚列成本、转移利润以及利用“税收洼地”“阴阳合同”和关联交易等逃避税行为,加强预防性制度建设,加大依法防控和监督检查力度。其次,对隐匿收入的纳税人,税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规定,追缴税费款、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。最后,通过官方渠道公布隐匿未开票收入的偷税案件,曝光典型案例,警示其他纳税人,强调依法纳税的重要性,并提醒广大经营主体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。

  张行坤认为,未来,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,首先要强化税务合规意识,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。金税四期实现“以票控税”到“信息管税”的跨越,让传统的隐匿手段无处遁形,企业应转变思维,算好违法成本账和合规收益账,将税务合规纳入公司治理核心,通过建立合规内控制度、再造业务流程、建立未开票收入台账等措施,构建企业合规建设的基础。二是规范财务管理,杜绝“两套账”。会计法和公司法规定,企业应如实记录经济业务,除法定会计账簿外不得另立账簿。

  从内控来看,必须建立“三道防火墙”:建立资金防火墙,彻底禁用个人账户收经营款,对公账户全口径归集收入;建立账务防火墙,废除内外两套账,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;建立审计防火墙,定期进行税负健康度扫描,确保财务税务合规。

  税务部门对偷税案件的持续曝光,释放出“严监管、零容忍”的强烈信号。“企业与财会人员应深刻认识到,依法纳税不仅是法定义务,而且是维护企业信誉、保障长远发展的关键。企业唯有将合规理念融入财务管理全流程,树立财税法商一体化思维,充分借力人工智能工具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。”张行坤说。

  来源:《中国会计报》6月27日14版黄金交易杠杆